close

 

    清朝康熙24年,康熙派遣鄭成功舊將施琅攻取台灣,將台灣收入清朝版圖,至此開啟了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的歷史。田中先人開始由福建漳州府、泉州府渡海來台,沿濁水溪而上,在舊濁水溪南岸下船定居形成的聚落稱為「西螺」,而在北岸定居的聚落稱為「東螺」。相傳其中有少數移民選擇在東螺溪的東邊定居,並形成一個小市街,名為「悅(粵)興街」,這裡就是田中鎮最早的發源地。根據劉金志校長訪問耆老的記載,悅興街的位置應位於現今北斗鎮大新里大新國小南方約一公里處,目前為「永興牧場」內的北端。許多年前曾在牧場處挖掘出一根舊龍柱,或許可應證這樣的一個說法。

 

    當時濁水溪兩岸並無設置堅固的提防,每逢雨季暴漲的溪水經常會氾濫四溢,沖毀農舍及先門辛苦開墾的田園,道光18年(1838年)6月下旬恰逢雨季,連續三天三夜的大豪雨導致山洪爆發,氾濫的濁水溪水沖垮了北邊的堤防,數萬公頃的土因因此流失,當時的悅興街也因此淹沒在大水之中,於是居民輾轉遷移至「沙仔崙」另建街肆。這個街市即目前位於田中鎮沙崙里的沙崙路,及現今鎮民常說的「舊街仔」。1895年,中日因朝鮮問題爆發了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決定將台灣割讓與日本,日本在沙仔崙地區設立出張所駐警管理統治,當時台灣中部有一股有柯鐵虎領導的抗日游擊勢力以雲林林內大坪頂為據點成立鐵國山,經常游擊於中部各地攻擊日本軍警,目前受天宮右側廂房有一座興建於日治時期「警民共同抵禦匪徒犧牲紀念碑」,是這時期中部地區抗日事件重要的見證。

    1898年(戊戌年)、1899年濁水溪再次氾濫,沙仔崙地區風不調雨不順,連兩年慘遭兩次的水災以及一次的大火襲擊,大水沖毀了田園,大火燒毀了木造、竹造的建築,居民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當時田中領導仕紳同時也是台灣重要古典詩社~~蘭社社長的陳紹年先生為此寫下了動人的濁水溪歌,不僅紀錄當時大水的無情,同時為災民請益,希望日本政府能建立堅固的堤防以免除居民身陷水患的夢魘。

明治33年,日本政府在沙仔崙設彰化支廳沙仔崙支署,陳紹年等地方有力人士得知日本政府將於1898年2月開始建設二水至彰化段的縱貫鐵路,未來將可促進地方的繁榮,因此號召族人及沙仔崙居民遷移至新街(今西路里一帶),同時將原位於沙崙里的媽祖廟(乾德宮)遷至現址。沙崙里乾德宮原址則為現今天受宮現址。1904年縱貫鐵道正式通車後,田中發展的經濟重心遂由原本的沙仔崙街移轉到以田中火車站向西延伸的中州路、南北街以及員集路,即目前的中路、東路、西路、南路、北路里等區域。

 

本文參考資料:

1.  劉金志《故鄉田中》

2.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地名辭書  卷11 彰化縣(上)》

3.  賴志彰《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

arrow
arrow

    多爸的米倉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