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乃潭交響曲

序曲:重返卓乃潭

  卓乃潭1.jpg  

    換上輕裝,穿上布鞋,繫緊腳上的鞋帶,按下手握的電動鐵捲門遙控器,一片寬廣舒適的農園景觀映入眼簾。踩著輕快的步伐,沿著彎曲的村落小徑,來到數百年來守護聚落的天峰寺廟埕,慣性的走到天公爐前,雙掌合十,虔敬向廟內膜拜,感念觀音佛祖數百年來對村民的庇佑與守護。順著廟宇右側石階而上,循著遍植小葉欖仁樹的八堡圳綠色堤岸,手持新購置的NIKON相機,在彰化縣政文化局出版的《彰化縣田中鎮文化資產資源手冊》引領下,開啟了故鄉卓乃潭的探索之旅。

  八堡圳1.jpg
    過去的多爸,不論是購物、上學、或是拜訪朋友,總是匆忙地往返於故鄉,未曾留意她面貌的轉變。升上高中,開始負笈他鄉求學,三年高中、四年大學、兩年外島服役,再加上三年的研究所生涯,整整十二年寒暑,一直處於漂流異鄉的遊子身份,在各地感受不同的人情冷暖。

  稻禾.jpg晨曦.jpg
    年少的多爸,總希望能早日離開家鄉,到外面的世界開闊視野,也曾嚮往大都市的繁華,吸取更為精彩的養份。大學時期,積極參加許多文化研究相關的研討會,跟隨教授到澎湖、宜蘭等地調查當地的廟宇;至桃園楊梅研究傳統的客家建築、苗栗南庄原住民部落採集賽夏族語料,種種活動的參與,提供我對台灣這塊土地初步認識的機會,並在心中燃起了積極探索台灣文化的火苗。於是,自金門服役退伍後,決定一償宿願,報考台南師院的「台灣文化研究所」。

599831_491955047590959_1558613191_n.jpg  
    或許是受到民族學系學風的影響,多爸曾熱衷於探索台灣原住民文化,多次前往東部的原住民等部落,南島文化珍貴豐潤的原始色彩,滋養著受到升學主義摧殘的貧乏生命。在台東的布農部落,我接觸了一群致力保留族群文化及維護生存價值而努力奮鬥的原住民朋友;他們熱切的與我探討族群間各種相關的議題,堅定的眼神中,散發著對族群文化的熱愛與篤志。我樂於看見這樣的眼神,他們不僅珍惜祖先的文化遺產,更有志將它發揚光大,驕傲地對世人闡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世界觀。原來,文化體系中的生命個體,與孕育文化的土地緊密連結後,是可以激盪出令人驚豔且感動的燦爛火花啊!

耶穌聖心修女院 (2).jpg  
     多爸開始思索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脈絡,細數昔日十五年來,摸索認知這塊土地的我,從記錄著各地的歷史與故事,到自以為是的與他人天南地北,分析著各種民族的文化內涵;然而,對自己家鄉歷史、與族群文化的認識,竟不如布農部落裡的國小學童。「是不是該回家了呢?」「是不是該好好認識自己的故鄉了呢?」這樣的疑問與念頭不斷的在心中盤旋,終於我給自己下了一個決定,畢業論文無論如何,都要以故鄉為起點,作為我尋根探索的第一個里程碑。於是,《台中教區田中堂區之發展》的論文,就在交錯著情感與期待的情緒中悄然完成,也讓我有機會瞭解故鄉這片土地上的天主教的發展。

聖心堂 (2).jpg
    畢業後,回到母校「三潭國小」擔任實習教師,何等有幸恭逢創校五十週  編寫紀念專刊的過程中陸續挖掘出更多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撼動人心的故事。

arrow
arrow

    多爸的米倉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