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乃潭1.jpg  
    台灣農業政策在20世紀興起以鄉村旅遊作為傳統農業的後續產業或替代產業,而鄉村旅遊在西方國家發展至今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並且已走上規範發展的軌道。因此,本節參考國內外觀光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之發展背景條件、發展沿革,並針對德國、日本、英國、荷蘭、中國大陸等國家,其鄉村旅遊發展動態,以作為台灣發展鄉村旅遊規劃的參考,以建立本研究的論述基礎。

一、德國鄉村旅遊的發展
    德國將鄉村地區的定位,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現況與問題、劃分不同的鄉村地區類型。對於鄉村的人口稠密區,則以空間立地的自然條件作為強化地方基礎建設,以創造非農業的就業機會來發展鄉村社區。對於人口稀疏地區,則以綠色觀光(Green Tourism)、休閒活動與健康服務的發展為主,並積極推動農業之多功能性,強調農業在鄉村地區景觀維護、保護自
然、適合休養的多功能性,充分發揮鄉村地區的平衡功能(王俊豪,2003)。

二、日本鄉村旅遊的發展
    日本政府為因應WTO的衝擊,實施糧食、農業、農村法,將農村地區訂位為兼具糧食供應及國土保安、水源涵養、自然環境保育、良好景觀形成、文化傳承等多元化功能的空間,將鄉村建設目標定位在營造有個性、有活力的地區,加強政策整合與部會聯繫,建立跨市、町、村的綜合鄉村發展對策,與建立由地區居民由下而上的自發性決策參與機制。 

三、英國鄉村旅遊的發展
    英國鄉村政策係以「維持與提升具特色的鄉村環境、經濟與社會結構,並造福全體公民」作為國家層級的目標(Hill, 2002),強調鄉村主體性思考模式(Thinking Rural)。在2000年的鄉村政策白皮書中,以建立生活的(Living)、工作的(Working)、守護的(Protected)與生機蓬勃(Vibrant)的鄉村,作為發展的目標。包括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政府機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

四、荷蘭鄉村旅遊的發展
    荷蘭鄉村發展包含自然資本、財物資本及社會資本的累積,發展計畫則以兼顧社會資本、財物資本及自然資本的平衡投入,並以此三項資本的和諧發展,作為維繫荷蘭鄉村性的重要策略。


五、中國大陸鄉村旅遊的發展
    大陸地區農村擁有豐厚自然生態資源、農林漁牧資源,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然而在觀光事業上,住宿與餐飲,因缺乏特色,導致資源發展缺乏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自1990年起,吸取先進國家與台灣的經驗,以鄉村旅遊、農家樂發展鄉村旅遊。在2000年興起,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作農家活、享農家樂」爲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穫各種農產品爲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爲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以小型開發、農戶參與、就業勞動力以女性爲主(劉軍萍、郭換成,2002)。

六、台灣鄉村旅遊的發展
    台灣地區的鄉村旅遊發展,在 1960 年可說是鄉村旅遊的濫墾期,1970 年,苗栗大湖則以開放提供採果樂,彰化田尾則以觀光花市提供民眾選購花卉,此種經營的優點主要是在增加農民收入、減少採收的勞力及運輸費用。2000年政策推動,觀光休閒農業為了滿足城市居民自然生態旅遊的需求、推出「生態旅遊年宣導活動」,農委會則推動「農村新風貌」、「一鄉一休閒」計劃,營建署則以推出「創造城鄉新風貌」的計劃,文建會則以「社區總體營造」計劃,積極建構人文、產業、休閒及生態兼備的新鄉村風貌,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農村建設與帶動地方產業蓬勃發展。 

    綜合上述,台灣鄉村旅遊與國外相比,鄉村旅遊等同於農業旅遊(Agritourism)或農業觀光旅遊,鄉村旅遊的開發大都集中在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遊産品上,且多以專項旅遊産品出現,如觀光果園、觀光茶園、高科技農藝園、多功能花卉園、休閒漁場等。未來若能統籌規劃、注重特色景觀,以「農業+觀光休閒服務業」為本質的觀光休閒農業,將鄉村周邊的自然資源
及特色農業區的景點相互結合,推出鄉村旅遊專案,可振興農村經濟發展與增加居民就業機會、增加政府稅收與帶動國家經濟發展。

arrow
arrow

    多爸的米倉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