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乃潭交響曲~~【天主的聖言~~田中耶穌聖心堂】

  天主堂 (20).jpg天主堂 (8).jpg  

    田中耶穌聖心堂位於八堡圳景觀廊道中潭段北岸,下斜坡後右轉約步行一分鐘的路程即可抵達,多爸經訪查得知這座融合中國北方宮殿琉璃瓦屋頂與西方圓弧形現代建築樣式的「天主教堂耶穌聖心堂」乃出自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的巧手設計。修澤蘭畢業於南京大學建築科系,來到台灣後陸續設計了許多知名的建築,其中最為人樂道的莫過於陽明山的中山樓以及台灣第一座豪宅建案~~新店的「花園新城」。比較陽明山中山樓與田中耶穌聖心堂的建築樣式,可輕易的發掘許多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稱田中耶穌聖心堂為「小中山樓」一點也不為過。

天主堂 (5).jpg 天主堂 (2).jpg  

    多爸仔細探索田中天主教的歷史得知,田中天主教的發展始自西元1895年,當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由於民間盛傳有外國傳教士打開城門讓日本軍隊進入台北城,為了宣洩不滿的情緒,台灣基督徒遂成了報復的對象,全台各地陸續發生傳教士與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教案,一位原住斗六的天主教徒楊知母位躲避教難舉家遷徙至田中內中圳仔庄。當時田中並無天主教堂,每週必須步行至埔心羅厝庄參加彌撒,為了方便教務的推廣,邀請當時擔任羅厝堂區西班牙道明會白若瑟神父至內中圳仔設立傳教所。西元1904 年西班牙閃右道神父成為駐地的本堂神父,在他的積極籌劃下,在現今梅州里購置八分的土地設立教堂,並以教堂為中心成立一個漢人的天主教教友庄。有鑒於信徒逐漸增多,八分教堂不敷使用,於是又在現今中潭里購置一筆低窪地,由神父繪製設計圖,邀請北斗建築師傅建立一座西班牙碉堡樣式的新聖堂。

天主堂 (1).jpg 天主堂 (3).jpg  

    台灣光復後,田中天主教的傳教主力由西班牙道明會移轉至美國瑪利諾會,當時美國政府委託瑪利諾發放美援物資,加上教會提供醫療上的協助,因此受洗人數激增。民國46年(1957年),德明思擔任本堂神父,重新改建外部山牆,將原本磚造外牆改建為水泥洗石子牆面,入口設計為尖拱門,保留原來的拱窗,加高建築結構,並將原本平面的屋頂改為傳統的斜屋頂,在入口處設有一小涼亭,涼亭上方搭建有鐘樓。內部祭台方面,將原本木製的欄杆改建為鐵製欄杆,以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雕刻取代原來懸掛在祭台牆上的耶穌彩繪,並於祭台兩旁的柱上提上一幅對聯,教堂形式轉為美國鄉村式的外觀形式。

天主堂 (11).jpg   天主堂 (21).jpg 

    民國51年(1962年)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召開天主教第二次大公會議,一反以往保守封閉的心態,對禮儀改革強調尊重各民族各地區的藝術風格,以政策宣示的方式許可了本土化教堂形式出現的正當性,促進了多元化與地域性教堂建築型式的蓬勃發展。當時擔任田中本堂神父的潘傳理受到大公會議的啟示,在考量可容納更多信徒參與彌撒、更多空間供主日學及善會活動使用、供奉祖先牌位的空間等眾多因素後,聘請設計陽明山中山堂全國第一位女建築師的修澤蘭女士設計,完成了這座前方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後方為現代式橢圓體的融合式建築。

天主堂 (24).jpg天主堂 (28).jpg  

    為了使堂區得以達到自管、自養和自傳的目的,潘傳理神父向台中教區主教蔡文興建議將堂區交還給本地神父負責,蔡主教接受其意見,民國74年田中教區的傳教的重責大任正式由美國瑪利諾會交給台灣本土的教區神父。民國93年(2004年),有感教區本地神父人手不足,請求耀漢小兄弟會的神父來支援田中地區的傳教工作。耀漢兄弟會的神父多來自東南亞國家,這些外籍神父的投入,為田中天主教的發展注入新的活血。

天主堂 (13).jpg   天主堂 (31).jpg

    卓乃潭是田中天主教發展的重心,長達一百一十年的發展歷史有許多精采的故事,藉由參觀田中耶穌聖心堂,不僅可以欣賞中西融合的特色建築,同時也可以緬懷來自世界各地傳教人員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付出與奉獻。

天主堂 (14).jpg 天主堂 (16).jpg   天主堂 (22).jpg 天主堂 (26).jpg 天主堂 (27).jpg   天主堂 (15).jpg

arrow
arrow

    多爸的米倉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